「中樂 · 粵韻」迎春日音樂會

2019 年 5 月 4 日晚上 7:30 於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舉行了一場傳統音樂文化盛宴——「中樂 · 粵韻」2019迎春日音樂會。


图片



图片
曲目介紹與演出現場
图片


北京喜訊到邊寨
鄭路 馬洪業曲

這首吹奏樂曲於1973年創作,描繪了北京喜訊傳到西南邊寨時,那裡的少數民族歡慶的動人情景。樂曲主題取材於苗族和彝族的民間曲調,具有較濃郁的民族特色,管弦樂版本完成於1976年,即成為極受歡迎的音樂會演奏作品。


送我一支玫瑰花
新疆民歌 黃曉飛編

原曲為一首膾炙人口的維吾爾族傳統情歌,歌唱熱戀中的青年立下山盟海誓:要向鷺那樣相愛,形影不離。熾烈的情感通過熱情的舞蹈性音樂語言得以揭示。

图片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是一首以歷史題材為背景的大型傳統琵琶曲。樂曲描寫了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即劉邦的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最終以項羽烏江自刎而告終。

關於樂曲的產生年代,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的華秋萍《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傳》,又名《華秋萍琵琶譜》。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當今演奏的版本主要由「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和「九里山大戰」等幾個段落組成。


禪院鐘聲
崔蔚林曲

《禪院鐘聲》講述了一個書生去外地苦讀,求取功名,回到家鄉卻發現心上人已經和別人結婚,於是他灰心出家。剃度的當天晚上,想起負心人的無情無意,再也難以自已,在寺廟裡就著鐘聲、風聲、木魚聲,唱出了自己的滿腹悲苦。

图片



琴緣敘(選段)
陳嘉慧

瓊宮闋之瀛波引,故事講述東海龍女瓊蓮,閒遊到石佛寺,被張羽的琴聲所吸引,二人更互生情愫。


織網歌

蕭江 牟善平曲


作曲家蕭江1976年開始和笙演奏家牟善平緊密合作,創作了多首著名笙獨奏曲,開創用D調笙演奏C調笙曲的複調音樂,讓笙曲展現未有過的韻味。此曲以山東茂腔戲為音樂素材,旋律優美,富於地方色彩,描寫漁民每天出海打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平凡純樸但歡樂滿足的情境。


图片



山鄉郵遞員

程輝庭曲


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就拿戲曲音樂來說,從最早產生於北宋宣和時的“南戲”起,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千百年來,它與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在有著豐富養料的民族民間音樂土壤中生長,逐漸形成了我國的戲劇大家族。南北各地,風格迥異,其成員何止百種?積累的戲曲音樂資料更是浩如煙海。而我們獨具慧眼的作曲家、演奏家們往往能從這些浩如煙海的戲曲音樂中吸收養料,擷取素材,取其精華,加工改造,最後讓其煥然一新,放射出燦爛的光輝來。



喜看麥田千層浪

王國潼 李秀琪曲


這是一首河北地方音樂風格的二胡曲。樂曲表現我國農村呈現的一片豐收景象和人們經過辛勤勞動迎來了豐收的喜悅心情。


全曲分為四段。第一段快板,旋律歡快、喜悅、活潑、流利,樂句之間銜接緊湊,自始至終一氣呵成,直至速度轉慢之後,在與興未盡的歡樂情緒中,引出了這段的結尾句。第二段以富於歌唱性的旋律,描繪了麥浪滾滾豐收在望的景象,抒發了人們面對豐收美景,內心充滿無限喜悅的心情。第三段以喜悅而風趣的旋律,為第二段的情緒做了進一步的補充。富於訴說意味的節奏,描述了人們興奮不已,歡歌笑語回盪在田間的景象。第四段再現第一段主題旋律,並進行了壓縮,情緒較前更為熱烈歡暢。最後一句樂思突然中斷,在停頓片刻之後放慢速度,以激情昂揚的樂句結束了全曲。


图片



步步高

廣東音樂


「步步高」是一首廣東音樂,由簍文成作曲,是為其代表作,亦是廣東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樂譜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絃樂譜》。樂曲為D宮調,2/4拍,採用反覆的手法以積聚力量,或漸次高漲,或漸次下落,有張有弛,表現步步高升的情緒。此曲旋律輕快激昂,層層遞增,節奏明快,音浪疊起疊落,富有動力,給人以奮發上進的積極意義。後來彭修文改變為民族樂團演奏。



豫北敘事曲


樂曲於一九五九年創作,是劉文金青年時代的處女作,由黃國潼二胡獨奏、周廣仁鋼琴伴奏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首演。樂曲在一九九三年被評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由戲劇性的前奏、敘述性的中慢板、興高采烈的快板、自由插部、明亮的中板(變化再現部)及寬廣自由的尾部等部分構造,是帶有一個自然插部的複三部曲式。音樂素材來源於河南北部的民間戲曲、說唱、吹打等音樂材料,紀錄了作曲家少年時代對當地民間音樂的綜合印象。樂曲親切感人,激動豪放,具有鮮明的中原音樂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生動描繪了二十世紀中葉豫北人民在深刻的歷史變革中,生活與感情所產生的巨大變化及其質樸、豪爽的性格。


幽媾


本曲是名粵劇編劇家唐滌生先生的作品「牡丹亭驚夢」其中一場重頭戲。曲牌取材自廣東著名音樂「雙星恨」,配以唐先生的優雅精潔文字,成為任白經典戲寶之一,享譽粵曲屆超過六十年。


图片



雨打芭蕉


樂譜最早載於1921年丘鶴儔所編《弦歌必讀》,是廣東音樂代表性曲目。樂曲旋律流暢明快、句幅短小、節奏頓挫,猶似雨打芭蕉淅瀝之聲,極富南國情趣,表現出人們的欣喜之情,體現了廣東音樂清新流暢活潑的風格。



旱天雷


廣東音樂的樂曲,最早見於1921年丘鶴儔所編《弦歌必讀》,是揚琴家嚴老烈根據廣東戲曲的過場曲《三寶佛》中的其中一段《三汲浪》改編而成。原曲《三汲浪》的曲調平穩、低沈,改編成《旱天雷》後的樂曲變為活潑、歡快。本曲表達了天逢久旱,人們看到烏雲,聽到雷聲時所表現的喜悅心情。



月光下的凤尾竹

施光南曲


這是一首著名的傣族樂曲。該曲以其悠揚的曲調、娓娓動聽的旋律,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讓人不由聯想起那鬱鬱蔥蔥的鳳尾竹林,那別具一格的傣家樓閣。在融融的月光下,竹林中隱隱飄出陣陣葫蘆絲,幽攸抑揚,清新淡雅。


图片



聽松

華彥鈞曲


樂曲以雄渾蒼勁的旋律和大無畏的氣勢,歌頌了“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樹風格和精神。旋律跌宕起伏、一氣呵成,表現了作者不畏強暴的民族氣節。這首樂曲有如巨人的吶喊,也如蒼松翠柏之挺拔,其磅礴的氣勢可日月同輝。演奏時需掌握好氣力貫通、大刀闊斧的運弓和剛柔相濟的技巧變化,對切分工、大幅度的滾壓結合的揉弦等傳統的演奏手法需認真地練習和掌握。


(點擊圖片可觀看演出片段)




太平山下不夜城


這是彭修文創作的小套曲《四季》中的第二曲,又名《夏之城》。此曲的創作始於一九七八年,於一九八二年完成,以廣東音樂和潮州音樂的風格,描繪香港美麗的夜色和人們生活的愉快情緒。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