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城市中樂團在深圳舉行的「樂動鵬城情繫神州」音樂會
首演32年後,二胡協奏曲《辛棄疾》於去年由香港城市中樂團在香港大會堂再次演出。第一次聽到這首二胡協奏曲的感覺是一種久違了的心靈觸動,因為那毫不拖泥帶水的主旋律瞬間把你帶去八百年前的境景之中。這部作品的再現得益於國家藝術資金對「香港當代民族管弦樂經典音樂作品粵港澳大灣區巡演」項目的資助。二胡協奏曲《辛棄疾》成為其中的一個亮點。\何 威(文、圖)
正如中國音樂學院梁聆聆教授所言,葉純之留下的這部作品二胡協奏曲《辛棄疾》,曲子的難度不小,但非為炫技,而是充分把技巧融入情感,音樂會上程秀榮的演奏深沉、大氣,用手中的二胡演繹出對辛棄疾、對中國傳統音樂和人文精神的認識。該曲譜手稿於2023年初由作曲家葉小鋼委託給程秀榮。為了成功再演,程秀榮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充分準備,在細細研讀和修訂後才交香港城市中樂團開始排練。
香港復演 實現約定
第一次和二胡演奏家程秀榮聊《辛棄疾》時,十分好奇有那麼好的曲子卻為何封塵了32年,而不是一早拿出來演奏?程秀榮介紹說,這部作品是著名作曲家葉純之的遺珠之作,其實32年前曾經首演,但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所以作品首演後就沒有再被演奏了。說起葉純之,程秀榮甚是感慨,兩人都曾在上海音樂學院工作、學習過,份屬師生。葉純之退休回到香港,除了在港擔任上海音樂學院校友會會長一職外,同時被邀任香港音專學校的校長。兩人因經常探討音專學校中樂發展及共同創立香港音專學校中樂系而成為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兩人每周一次的茶敘中多次聊到《辛棄疾》這個作品,葉純之希望程秀榮能夠有機會在香港再次演出這個作品,可惜他在有生之年沒有等到這個作品再次在演奏廳響起,因而這個復演期望成為了他們之間最後的約定。
記得小時候讀過關於辛棄疾的故事書,立即深深地被這個人物所打動。因此這次巡演的全部五場演出,筆者聽足全本。全曲磅礴的氣勢,香港首演驚艷;深圳的巡演讓人耳目一新,而在珠海大劇院音響設施的加持下,更帶來震撼的演出效果;而澳門的這場演出,在技巧和配合方面達到極致。協奏部分的層次、各個細節都得到充分展示,同時這也讓獨奏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和從容不迫的底氣。
獨奏協奏 交替呼應
二胡獨奏部分描寫的主要是辛棄疾壯志難酬、滿腔悲憤、無奈的複雜心情。他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福建安撫使等職,卻始終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實現他北伐抗金收復失地的夙願。雖晚年一度被韓侂胄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程秀榮的二胡將他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協奏部分則是另寫辛棄疾的人生背景。背景曲調時而激昂,時而深沉哀婉,描繪了他直率磊落和果斷幹練的行事作風,特別是力主收復中原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既得利益階層的排斥與打擊。獨奏和協奏交替呼應,應正了他人生與情緒連綿不斷的起伏跌宕,互相交匯又渾然一體。
辛棄疾是歷史上的少有的文才武略兼備的傑出人才,可惜生不逢時,但其愛國熱忱和豪邁性情百年來被華夏百姓代代傳頌。「公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范開《稼軒詞序》。同為葉純之學生的陳欽智對葉先生的生平做了補充,或從另個個人角度揭示了葉創作《辛棄疾》的背後原因。葉純之在香港影視音樂創作界成名很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返回內地後卻並未有機會在音樂界繼續發展。直至八十年代才調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美學教研室擔任主任。縱觀辛棄疾一生,雖然成名很早,且文武雙全,卻在南歸四十餘年間,一直沒有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反而屢屢被貶職。雖暮年之際再獲邀請出山,惜已有心無力。這點兩人頗為相像,因此不難理解,此曲雖寫辛棄疾卻也是在寫葉純之自己。
這次國家藝術基金立項的資助提供了一個傳播、交流、傳承、推廣的機遇和模式,希望這個項目開啟中樂發展的新起點。在12月8日,城市中樂團將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二胡大師閔惠芬先生經典作品紀念音樂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