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資助的「香港當代民族管弦樂經典音樂作品粵港澳大灣區巡演」日前圓滿收官。在本輪巡演中,有一首特別的曲目令人動容,那就是被塵封三十二載的二胡協奏曲《辛棄疾》。
作品系著名作曲家葉純之創作,正如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梁聆聆所言,葉純之先生留下的這部《辛棄疾》,曲子難度不小,但非為炫技,而是充分把技巧融入情感,音樂會上胡琴名家程秀榮的演奏深沈、大氣,隱忍而不沈默、激越而不狂躁、爆發又不張揚,用手中的二胡演繹出對辛棄疾、對中國傳統音樂和人文精神的認識,使之成為讓人感動的音樂,讓人印象深刻。
該曲譜手稿於2023年初由作曲家葉小鋼委託程秀榮獲得副本,為了成功再演,程秀榮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充分準備,在細細研讀和修訂後,由香港城市中樂團開始排練及演出。
為何會塵封三十二載?據程秀榮介紹,因為首演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大反響,所以成了先生的遺珠之作。對於葉純之這位曾為100多部電影(如李翰祥作品《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作曲和配樂的音樂、美學大師,程秀榮甚是感慨,兩人都曾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工作過,淵源頗深,葉純之退休後去到香港,除了擔任上海音樂學院校友會會長一職,同時被邀任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音樂學校香港音專的校長。葉、程兩人因經常探討中樂發展課題及共同創立香港音專學校中樂系而成為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兩人每週一次的茶聚中多次聊到《辛棄疾》這部作品,葉純之希望程秀榮能夠有機會在香港再次演出這個作品,可惜先生有生之年沒有等到這個作品再次在演奏廳響起,因而復演期望成為了他們之間最後的約定。
這次「香港當代民族管弦樂經典音樂作品粵港澳大灣區巡演」五站中,筆者有幸聽足《辛棄疾》全本。全曲磅礡的氣勢,香港首場就帶來驚艷;深圳站又讓觀眾耳目一新;而在珠海大劇院一流劇場音響設施的加持下,更是帶來了極其震撼的演出效果;澳門站的演出,則是在技巧和配合方面達到了空前的極致,協奏部分的層次、各個細節都得到充分展示,同時也讓獨奏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和從容不迫的底氣;最後一場演出時,澳門科技大學提供的現場直播更是使音樂會達到6000觀眾同時觀看的場景。
筆者小時候讀過關於辛棄疾的故事書,深深地被這個人物所打動。他少年英雄,文武雙全,22歲就聚集兩千人馬加入抗金義軍,早早展示出了文韜武略。在音樂作品《辛棄疾》中,二胡獨奏部分描寫的主要是辛棄疾壯志難酬、滿腔悲憤的無奈心情。他少年英雄,卻始終未能得到朝廷重用,未能實現他收復失地的夙願。雖晚年一度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後含恨辭世。他報國無門只好作「詞」宣洩一腔忠憤,結果反而成就他一代詞宗。其詞風氣勢如虹、激昂豪邁,成為南宋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與蘇軾合稱「蘇辛」。「追亡事,今不見,但見山川滿目淚霑衣。落日胡塵位斷,西風塞馬空肥。」表達了和岳飛《滿江紅》一樣的悲憤心情。程秀榮的二胡演奏將辛棄疾的心情表現得淋灕盡致,協奏部分則展現辛棄疾的人生背景,曲調時而激昂時而哀婉,描繪了他直率磊落和果斷幹練的的行事作風。獨奏和協奏交替呼應,展現了他人生的起伏跌宕,互相交匯又渾然一體。
撰文:何威(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廣東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